Ø 个人照片:
Ø 姓名:王磊
Ø 工作单位及职务: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
Ø 毕业班级:环科0802
Ø 环境生涯:
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,洪堡学者,香港理工大学杰出研究生校友,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兼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秘书长。研究方向包括碳基能源高效清洁转化、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、二氧化碳固定与利用等。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(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60余篇),中科院一区100余篇,含ESI热点论文5篇、高被引论文21篇,共同主编英文专著3本,参编英文专著8本,SCI总被引10000余次,h-index 60(Scopus),连续5年入选年度全球Top2%科学家(斯坦福大学发布)。担任英文期刊Net Zero荣誉主编,Soil Use Manag.与Waste Manage. Bull.期刊副主编,J. Hazard. Mater.等4个SCI期刊的编委,Bioresour. Technol.等8个SCI期刊的客座编辑。
Ø 选择本专业的初心故事:
站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路口,环境科学于我而言是一座连接理想与远方的桥梁。那时的我,被“科学”二字的深邃魅力所吸引——它既承载着探索自然规律、破解环境谜题的学术向往,又隐含着“成为研究者、用知识改变世界”的职业憧憬。
Ø 谈谈专业学习对职业发展的支撑:
本科阶段的环境科学专业学习,从职业发展的直接关联度来看,支撑作用相对有限。环境专业涉猎广泛,涵盖多领域知识,却也导致了专业性不够突出的问题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毫无价值。
在学习过程中,更为关键的是培养一种深度思考和提炼规律的能力。以解决环境问题为例,无论是面对水污染、大气污染还是土壤污染,都可归结为分解或分离污染物这一本质方法。通过学习各类处理技术,从中抽离出这种普遍规律,不仅有助于解决环境领域的实际问题,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其他学科与生活场景中。这种思维方式的塑造,在长远的职业发展中,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,尽管专业知识本身未直接转化为职业优势,但思维的锻炼为应对不同挑战奠定了基础。
Ø 所在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:
当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。AI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,能快速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,为科研和工作提供了便利。然而,这也引发了新的问题。过度依赖AI使得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缺失了自我思考、分析和判断的环节。
在实际人才需求方面,该领域渴望兼具扎实专业基础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。一方面,要掌握传统的危险废物处理、能源开发利用等专业知识;另一方面,面对新技术浪潮,需具备理性看待和运用AI等工具的能力,不被其裹挟,保持独立思考、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,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。
Ø 对专业建设的建议:
环境科学专业建设基础扎实,课程体系兼顾理论广度与学科交叉,实践教学重视实验与野外调研,师资团队既重知识传授又关注思维培养,为学生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但同时,专业建设应着重优化课程体系。将核心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对象,加大教学资源投入,确保教师能够深入讲解,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精髓。同时,精简课程设置,剔除一些实用性不强、内容杂乱的课程,避免学生精力分散。
此外,实验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,应进一步强化,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,从而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,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。
Ø 想对备战高考的学弟学妹们说:
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,但绝非终点,高考成绩也并非决定未来的唯一因素。
在选择专业时,不要仅仅依据分数盲目填报,而应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内涵、发展前景以及就业趋势。如果选择了环境科学专业,要做好长远规划。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一个起点,由于行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要求日益提高,本科毕业后选择考研深造是一个明智之举。
在大学期间,除了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,更要注重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。大学是一个多元的平台,老师们大多学识渊博、经验丰富,他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能给予指导,在人生规划等方面也能提供宝贵建议。所以要主动与老师交流,从他们那里汲取养分,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。要相信,只要在大学期间不懈努力,无论高考成绩如何,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。
版权所有 ©2017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All Right Reserver. Email:hjxy@zjgsu.edu.cn 技术支持:名冠电子商务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街18号 邮编:310018 联系电话:0571-28008214 传真:0571-28008215 邮箱:hjxy@zjsu.edu.cn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